“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成果交流会开幕式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中心小学
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甘肃省舞蹈家协会、中共陇南市武都区委、陇南市武都区人民政府、文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成果交流会于2017年6月5日至8日在甘肃举办。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位“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及组织者汇聚甘肃武都,进行十年来首次全国范围的经验交流与总结。
6日上午,“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成果交流会开幕式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中心小学如期举行。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李甲芹,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苏孝林,甘肃省舞蹈家协会主席、甘肃省民族歌舞团团长郎永春,甘肃省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苟西岩,陇南市文联主席毛树林,武都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孙明亮等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并观看了鱼龙镇中心小学孩子们的歌舞表演。
下午,“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成果交流会在武都区金都酒店举行。近60位“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优秀志愿者代表及组织者汇聚一堂,对各地新农村项目开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总结及经验交流。
与此同时,新农村配套推出的“阳光计划”基层志愿者培训也在崇山峻岭中的“白马之乡”——文县如火如荼地开展。开班仪式上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局长高有权,文化馆馆长罗愚频,副馆长张红梅、池明赟对中国舞蹈家协会的舞蹈志愿者教师表示了热烈的欢迎,近120名学员也将在未来的几天里学习到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
“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是以关注农村及偏远地区少年儿童的舞蹈美育发展为宗旨,秉承每个儿童都可以享受平等的艺术教育的理念,量身定制的一套以舞蹈素质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美育项目。通过舞蹈行为、认知、情感、意志以及其它学科交叉培育,培养孩子自信、开朗、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经十年,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中国舞协通过组织调研,编创教材,公益教育,为基层舞蹈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教学技能和文化素养,解决农村及偏远民族地区“缺师少教”的实际问题,开办 180 个农村教师班,培养八千余名农村舞蹈教师,资助200所学校,惠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万农村孩子。其中甘肃省以精准扶贫、扶贫先扶智、美育教化人心为切入点,在酒泉、陇南、天水、庆阳、甘南、定西等六个市州七个县区的147所小学先后挂牌“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
十年来,该项工程稳步推进,不断突破,先后成功举办“全国新农村少儿舞蹈展演”及“全国新农村少数民族舞蹈展演”,近千名农村少数民族的孩子汇聚北京,在首都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2013年更是推出“新农村少数民族舞蹈课堂”,为繁荣民族舞蹈艺术,保护少数民族非遗文化,树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儿童热爱祖国,传承本民族优秀舞蹈文化传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先后在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彝族、傣族、东乡族、裕固族、土家族、苗族、朝鲜族、傈僳族等26个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舞蹈课堂”示范点,让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素质教育。2016年配套推出“阳光计划舞蹈教育支持”为各地开展新农村的学校提供教学支持及师资培训,将舞蹈“零基础”的文化课教师培养成舞蹈志愿者,推动当地舞蹈事业的发展。2017年,“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组织开展的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中,被推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作为中国舞协常设品牌项目,“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地区特色舞蹈文化艺术的传承融入到各地基层舞蹈志愿者的师资培训及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构建民族特色舞蹈教材体系,用舞蹈为偏远民族地区的农村孩子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为他们精心打造了一个展示交流成长的舞台。这不仅是对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相应和践行,也是该工程未来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