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普及教育基本功测评》教材推介及评审会

《中国舞普及教育基本功测评》教材推介及评审会

中国舞蹈家协会 2019-04-19

推介评审会延伸报道

2月21日,《中国舞普及教育基本功测评》教材推介及评审会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舞蹈家协会组织,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斌,中国文联办公厅副主任汪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柳斌,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舞协的领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蹈考级》各考区的负责人等出席此次活动。

《中国舞普及教育基本功测评》(1级—15级)(涵盖4岁—18岁)系列教材,是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全新品牌,其选材和教学根基是依托于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中国舞蹈学院派65年——中国舞传统骨干教学体系知识精华浓缩而成。教材根据人体科学生长特点,以幼儿、少儿、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为依据:横向构架延展按照4岁-18岁学生年龄段划分;纵向构架延展按照:1.技术技巧基本功训练,2.表演性训练,3.思维拓展训练,共包括15堂中国舞蹈基本功精品训练课。整套教材分为六个单元,15个级别,共计313个训练组合,330首教学音乐,约7000张舞蹈图片,10多万字教学法。 

《中国舞普及教育基本功测评》教材主编史蕾在推介会上对教材进行现场讲解。现场展示环节,金牌教师进行教材高级别组合的精彩展现,通过“讲解+表演”的展示组合,把“从学生到教师”这一相对完整的培训体系进行集中展现。 

《中国舞普及教育基本功测评》教材推介会后,还召开了由14位业内知名的舞蹈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会, 评审会上每位专家评审都给出了中肯的意见,评审会在冯双白主席的总结讲话后结束。之后中国舞协将会对该套教材进行后续的评审工作。


  

 以下内容为冯双白主席讲话节选:


总体而言,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套教材是不完整的,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整体判断。按理说,今天就应该准备完整的文字教材、视频教材,或者现场完整地演示给所有评审,让大家真正了解。

我们中国舞协自己做教材是需要经过了一次次审看的,就跟之前总政歌舞团审节目一样,它是一个一个节目地审,这个节目好,那个节目不好,这个片段好,那个片段不好,它是要非常严格地、慢慢地过。包括中国舞协对南方舞蹈学校的考察,去学校好多次,现场看,你必须全套演示出来,水平到底怎么样?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今天评审提的问题,也许是教材的问题,也许是没有全面演示的问题。审定教材时,原则上不可以只看一个小片段或者几个小片段,这是一个严肃的学科建设问题,是不能这么轻率的。因此,它必须演示出来,让大家看,看了以后,好,那就给你充分肯定。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很受启发,梳理出以下五个问题:

一、怎样把握教材内容的占比?本套教材内容分为思维拓展训练、表演性训练、技术技巧(基本功)三个部分。在整个架构当中存在一个冲突,即为了基本功,可能就得牺牲掉表演和思维拓展;如果增加思维拓展的比重,就会耽误基本功。对于一个星期只上90分钟,最多2个小时舞蹈课的孩子来说,这套基本功测评教材,该怎样把握比例分配,这是实操当中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也是我们在教材编创和推广过程中碰到的大问题。目前北舞孙光言的教材、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教材、中国舞蹈家协会的教材都不突出基本功,而是把基本功能揉入其中,均以表演和思维拓展为主,突出孩子的艺术素质。大家充分肯定本套教材在基本功方面的优点,但因我们没看到完整的教材和演示,对其实操性难以判定。基本功占比怎么把握?这对于教材的编创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不是天天上课,一个星期的训练时间才一个半小时,就是太难的一件事情,搞不好就会狗熊掰棒子,什么都没得着。刚刚韦立说的非常重要,现在全国各地对身体基本功训练的需求开始“生长起来”,北舞做这套教材20多年了,中国舞协自2005年至今也做了14年之久,“快乐舞蹈”就是我提出来的,“快乐”了这么些年,大家伙儿又发现,光有内在的快乐还不够,我们还有外在的需求——美的需求。这种美的需求或者说这种基本功能力的需求确实是在增长,但是怎么应对这个需求,这是对现在少儿舞蹈培训提出的全面的考验。既要传统文化又要身体技巧,既要美又要快乐,还得让孩子有好的体验。有哪套教材能将这些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那可真牛了!


二、刚才评审李志强提到,现在全国的基本功需求尚未注意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舞蹈不是只有软开度,软开度藏在舞者“站有站样、坐有坐样”经过塑形的身体里,经过舞蹈训练的身体,与自然的身体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我们少儿舞蹈培训当中,还存在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快乐是可以的,表演性是可以的,但在塑形上还没有完成。这套教材在塑形这个方向呢,没有清晰的突破,我们还是要把软开度的训练和塑形训练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南方舞蹈学校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长时间的探索,然后再去解决软开度的问题。想要在一套教材当中,即满足基本功、塑形、又要快乐体验等要求,再加传统文化的深刻的融入,还要完成刚才评审张萍所说的核心素养的任务,恐怕这是难以完成的。


三、目标设定需要进一步明晰。作为基本功测评的教材,其着眼点在哪里?在少儿舞蹈培训方面的着眼点究竟是什么?这一点需要进一步明晰。教材是面向大众的通识教育?还是面向特长生的训练体系?针对两个不同的群体,这个在教材设计上也要区别开来。刚才评审赵士军一上来就说了,特长生的训练体系,绝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孩子们,因为他是很深入的参与了“高参小”这个项目。目前有一个状况就是:女老师教女孩中国舞,街舞老师面对男孩子。为什么刚才提出男生和女生的问题,它实际就是还是你这套教材的定位现在还显得模糊,实际就是教材准确定位的问题,如果是面对所有孩子,那就得把“男孩”争取过来。新的教材在这个问题上究竟是怎么定位的?目前有点儿模糊不清,这一点也是评审们提的比较多的。


四、基本功训练的测评是需要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在体系和逻辑方面,由于没有全面看到该教材,所以显得还不是那么清晰。评审马云霞说到这个胯,转胯、脚背儿、肩部动作是怎么完成的?通过哪个阶段的训练实现的?基本功的训练,对系统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从什么地方开始?中间的部分怎么完成?它整体的科学性是怎样体现的?如果教材缺少了这个科学的训练过程,你把它拿给普通的教学机构,一看演示,了不得,这肩可以,马上就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安全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训练过程,直接想达到这个训练的结果,一定会生掰硬扯,这很容易损伤孩子们的身体。就社会培训而言,无论是面对艺术特长生,还是面对普及机构,安全问题都是第一位的。安全性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而科学性一定讲究逻辑,讲究一步一步的推演。刚才好几位评审提到逻辑性、结构性、系统性、延展性,教材是怎样体现的?杨敏就提了一个3w(what why how),即测评什么?为什么测评?如何测评?这涉及到从总体设计目标到具体设计过程,以及过程中每一个步骤和细节。我们都知道,芭蕾它一定是从擦地开始,它是有非常明确的训练的科学性在里面。好多培训机构上来先立脚尖,家长一看,这个机构厉害,刚学两次就立脚尖了,真是“毁”人不倦!跳过擦地的环节直接立脚尖,不就把孩子给毁了吗?


五、我的一点感受。今天表演的孩子们实际年龄应该大于你教材标注的年龄,比如教材标注对应5岁孩子的,但今天表演的孩子估计在8岁左右。以《青衣》这个组合为例,《青衣》编的很好,你的这些老师都很棒,但是12岁的孩子能不能完成你现在这个表演性训练组合?以我的实操经验,比较难。如果每个星期只上一次训练课,寒暑假再刨除掉,12岁的孩子除非比较有天赋,一般来说,可能难以完成今天这些演示老师的身体韵律。那么,实际教学时怎么设定这个表演性组合,设定在几级上?这么高难度的动作,你设计在12岁是不是能够完成?如果它完不成呢,应该放在别的级别,可能不在12岁,应该在16岁,甚至在18岁。你这个设计上呢,还得稳妥,因为今天的表演者,普遍高于实际的标注的年龄,它的实际效果会怎么样?这是我当时心里的一个疑问。刚才评审杨敏说的基本功的训练是要靠反复、要靠时间来完成的,否则那个肌肉的能力,韧带拉抻以后的那个伸展度,很快就退回去了,我们的舞者,放个暑假、放个寒假过个年回来筋都缩了,还得重新再开始好好压腿,教学当中一定会碰到这个问题。像我这样停了40年以上的人那筋就已经硬了,再想拉都拉不了了。基本功的训练是要靠大量的长时间的训练和重复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如果不是每天练功,你现在演示出来的组合能完成吗?诸如这些问题,都必须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他们都可能会影响到教材的定位,教材的结构设计,教材的体系搭建。你们具体的步骤以及完成这个步骤的方法,都需要好好地梳理一下。


综上,这套教材有它的长处,又有它明显的问题。训练结果即最终呈现非常值得肯定,肩部的演示阶段,评审们给了掌声,评委张荪表扬《扑蝴蝶》组合,用了 “惊艳”两个字,说明空间认知还是很好的。这套教材在一些试验性的机构里边,可以小片区地一边试验、一边推介,但在全国推广,要慎重,要缓些,这是大家普遍的意见。中国舞协的考级教材也是如此,在拿出全套教材后,至少找20个左右的教学点,去实地教学后,听、评价、打分,完了再把大家评价不好的拿掉,把好的保护下来,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我们需要这些步骤的。所以下次再来,带上你们完整的教材再来

图片来源:中国文艺网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