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由中国舞协主办,中国舞协舞蹈理论专业委员会、中国舞协民族民间舞蹈专业委员会承办的“论经典,推新作——‘荷花奖’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论坛”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致辞,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则对会议加以精彩总结。
论坛分上下午两场进行,分别由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夏小虎及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主持,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柳斌出席。历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评奖评委和获奖编导汇聚一堂,其目的就是为了重温经典,让经典流传,继而推动中国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十多位老中青不同代际的资深专家、学者翘楚和青年编导们各抒己见,或回忆当年参赛心得,或分享作品创作体会,或针砭时弊,在诚恳、真诚的讨论气氛中达成共识。
部分嘉宾发言节选
冯双白
中国舞协主席
“好作品必然有其成功的经验,要在意识上重新认识,思考并解决在创作上的问题和技术技巧上的问题,作品要有流动的思想,作品也是要讲内容的,好的经典作品往往会给年轻人指导,给年轻人一种代入感。”
迪丽娜尔·阿布拉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舞协副主席
“我们要重温经典,让经典永流传,从而推动中国民族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神圣职责。”
丁伟
中国舞协副主席
“对于创作者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需要内心追求,需要认真投入,需要对观众负责,更需要对民族民间舞蹈负责,也同时是对自己负责,才能不辜负媒体、观众。”
王小燕
中国舞协副主席
“我们不仅要给青年编导更多的创作、实践空间,让他们在当下的时代,不断地尝试、探索,还要引领青年编导积极围绕时代、贴近人民心声进行创作,将人民作为表现主体。”
赵林平
中国舞协副主席
“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确实是有难度,我们通常的理念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发展,这个度确实是难以把握的。首先根不能丢,基因不能变,这是根本,必须是什么还是什么,不能从根本上再创新,基因是不能改变的,还有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风格属性也不能丢,动律属性也不能破,音乐属性也不能走的太远,因为这种变化就会导致民族舞蹈文化的属性和民族记忆丧失。”
马跃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
“当前舞蹈创作的繁荣,展现出了舞蹈创作水平的大幅提高,促进了舞蹈评论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时代必须有新的观念。”
徐小平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
“少数民族舞蹈创作已经走入了全新时代,但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纵观当下,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作品仍然具有创作题材的雷同、内容现实观照的缺失,编导自身艺术创作手段匮乏等原因而产生了种种弊端。”
姜铁红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
“首先要坚定创作初心。创作者萌发的创作理念是什么,最初想要传达的思想是什么,使其立意稳固的支撑是什么?其次是坚守信念,使我们的作品在备赛的过程中砥砺前行,同样也是带着灵魂前行。”
刘江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
“有一种说法就是市场要什么给什么,艺术创作不是这样,品牌和品质是一个特殊的东西。有些编导在编舞上会混搭问、变异,一旦不注意的话,就会剑走偏锋。”
马琳
四川省歌舞剧院艺术总监
“青年编导在面对舞蹈题材的选择上,需要有前瞻性。首先,题材要有可舞性,形式是否有突破的空间。在人物关系上,剧情发展要张弛要有度,场景变化要自然,情绪渲染要到位。”
李北达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副教授
“编导的创作,或许在生活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碰撞出火花,引起一个动机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有强烈的震撼力和生命力,但如果要闭门造车,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火花的碰撞,肯定出不来生命力长久的作品。”
靳苗苗
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副教授
“民族民间舞蹈经典作品,首先需要从真实的民间形态中挖掘精华,进行提炼加工。经典的作品一定经过了百般的浸泡和磨练,遵循着‘1万小时定律’。舞蹈作品的创作也是如此,无论是从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还是从升华作品的价值,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反思。”
丛帅帅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
“尊重民族历史、文化、审美是前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根本,采风的重要性不仅仅局限于跟传承人学习舞蹈动作,更多的是自身在采风过程中的感受。”
《舞蹈》杂志将于近期刊发本次论坛精彩发言,敬请关注。
文 / 张堃 图 / 王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