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第二场如期而至。本场演出不仅延续了此次评奖活动多民族、多文化舞蹈百花齐放的鲜明特点,更从众多感人至深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中体现出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朝鲜族、苗族、藏族、蒙古族,汉族的东北秧歌、海阳秧歌等16个节目彰显出各地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出民族舞蹈在新时代的崭新风貌。将“非遗”元素融入舞蹈的三人舞《花挑情》,不仅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更具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蹈《绣影叠香》则表现出岭南女子“疏影绣屏美似水”的婀娜韵味;《花瑶女》以简易朴实的瑶族舞蹈语汇为我们讲述了热爱生活的瑶族女孩日织夜绣的农家生活;朝鲜族舞蹈《心归云处》的灵境之美也在一种生命的传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苗族舞蹈《行走的芦笙》则通过“芦笙”这一线索,刻画出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复合型女子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四部同样都是蒙古族风格的舞蹈作品,《敬》《赞歌》《老雁》《额尔古纳河》在表达方式和内容结构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藏族群舞《最后的牧歌》则向每一位观者传递出“如果我们失去了草原,我们哪儿来诗和远方?”的深情呼吁。
《花挑情》
《绣影叠香》
《花瑶女》
《心归云处》
《行走的芦笙》
《敬》
《赞歌》
《老雁》
《额尔古纳河》
《最后的牧歌》
“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落户凉山州三届,对推动当地的民族民间舞发展,尤其是彝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次评奖中彝族舞蹈创作也取得了骄人佳绩。舞蹈《挽歌》立现实之境、表忠心之吁,以“凉山森林大火”事件为背景出发点,向牺牲的消防英雄传达心中的感激与怀念。另一部引起观众强烈好评的作品《永远的诺苏》同样本着“向经典致敬”的创作原则,展现出彝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挽歌》
《永远的诺苏》
如第一场评奖一样,本场比赛依旧设置第二现场嘉宾点评环节,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和中国舞协副主席丁伟在点评时谈到,在此次比赛中众多专家评审都发现了很多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这些作品除了彰显出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更让观者感受到民族精神在舞蹈当中的生生不息,作品《原风》就是典例。作为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民间舞返聘教员的乔梁老师,不仅是“荷花奖”舞台上最年长的舞蹈演员,更是东北秧歌的元老级人物,结尾处绢花飞扬间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对于舞蹈的热爱与敬畏,对此冯双白在点评中也特别强调了“灵魂之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永恒生命力。
《原风》
9日早上,中国舞协还组织了部分参加“荷花奖”评奖的节目演出队伍与凉山歌舞团、西昌市舞蹈家协会、凉山州文化馆的艺术家们一同为大家送上精彩的歌舞表演,真心实意地把惠民演出送到人民身边,将党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头。
谢锦玉/文 李伟、黄凯迪、赵廷玺/摄影